“要出海,更要全球化”。
在蘇商出海俱樂部的沙龍上,一位制造業企業家如是強調。
后疫情時代,全球化和出海的邊界正在日趨模糊。
國際地緣政治博弈加劇
美國企圖將美中關系推向“新冷戰”,此舉無疑給全球穩定與發展帶來不確定性。
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
反全球化的呼聲,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,值得我們重視和深思。
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格局重塑
供應鏈的多元化布局,正從曾經的“ All-in中國”轉變為“中國+N ”。
“近岸外包”與“友岸外包”,正在推動東歐和墨西哥等國家與區域的貿易增長。
伴隨著跨境電商裹挾而來的紅利,小業主而不是大企業先帶著新產品“卷”到了海外;新產品、新模式、新供應鏈和配套服務的匹配,帶領著行業趨勢的變更:大企業從戰略層面希望全球化,而不僅僅是一部分業務上的出海。
正如所有平臺的更替一樣,橫沖直撞的出海已經被更加戰略化、體系化、精細化的深度全球化替代,企業正面臨著嶄新的戰略規劃——
直面海外本地市場,積極擁抱文化差異,將自身真正轉變為一個集中國總部,和海外本地管理能力、海外運營實力的全球化企業,深耕各個區域的本地市場,開始提供不僅僅是產品,而是包含服務和品牌價值的完整價值鏈。
這也是蘇商決定在這個關鍵時期,推出全球CEO領袖營的關鍵原因。
關心企業所關心,痛企業所痛,抱團迎接全球化對我們的新召喚。
資金缺乏,海外人才招募難,產品知名度低,品牌影響力弱……都使中小企業出海之路走得異常艱辛。
反觀全球,日本領先中國的30年,只做了一件事:全球化;歐美則更早地,一直對全球化進行著積極地探索,從大航海時代,到工業革命,到兩次世界大戰……幾乎所有人們耳熟能詳的歷史事件里都包含著全球化的影子。
蘇商會長俞文勤在大量對企業的訪談中指出,要成為全球化企業,蘇商企業家們要想清楚幾個關鍵問題:
闖去哪,如何選擇市場;
怎么去,規劃不同市場的進入形式與節奏等;
怎么贏,怎么發揮企業本來的競爭優勢、并在新興市場挖掘新的潛在優勢;怎么通過高端價值鏈,探索并創新產品,令企業煥發新的生機……
而具體來說,蘇商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,則必須回答好這六個問題:
1.全球化戰略定位和進入策略:企業需明確在全球市場的定位,制定適合的進入策略,如直接出口、合資合作或獨資建廠。面臨不同國家文化差異、市場接受度等挑戰,需靈活調整策略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市場。
2.貿易鏈與供應鏈的全球范圍重構:企業需優化全球貿易鏈,確保供應鏈穩定性。涉及跨國物流、倉儲管理、海關合規等,任何環節中斷都可能影響運營,需具備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。
3.海外合規與風險防控能力:不同國家法律法規、稅收政策各異,企業需確保海外運營合規,加強風險防控,避免法律糾紛和財務風險。
4.國際化產品力與品牌力:產品需符合國際標準,滿足不同市場需求。同時,打造國際知名品牌,提升產品附加值,以區別于競爭對手。
5.海外本土人才管理能力及組織配套:企業需要招募并管理當地人才,構建多元文化團隊。同時,完善組織架構,確保跨文化溝通順暢,提升決策效率。
6.海外本土生態圈融入與資源調動:融入當地經濟圈,建立合作伙伴關系,共享資源。利用政府支持、行業協會等渠道,調動各方資源,助力企業海外發展。
針對這些問題,蘇商學院聯合全球四大頂尖商學院,給出了我們自己的答案(部分觀點呈現,信息已脫敏):
產能溢出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現象,其方向要么是向西方國家擴展,要么是沿著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推進。不同的企業,不同的產品,不同的模式以及不同的供應鏈,往往要選擇不同的方向;現階段東南亞地區為銷往歐美的企業提供了快速發展的空間,而歐美成熟的營商環境則仍然歡迎新產業,也能為新興行業的研發保駕護航。
確立目標市場的首要核心是評估企業自身能力,并解決企業在目標市場站穩的連帶因素。對當地市場的調研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,這可以幫助企業識別目標市場對產品的真實需求。此外,品牌立足也是企業產品全球化的重要環節,選擇本地的營銷團隊可以縮減文化差異帶來的全球化阻力。進入海外市場之前,實地考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,它能大大降低試錯成本。
目的地合伙和戰略先行是大大降低試錯成本的方式;戰略到達目標市場后,先尋求本地合作,再使組織到達目標市場,是企業全球化較為低成本、穩健的嘗試方式。
為了解決蘇商企業家在全球化過程中面臨的問題,蘇商學院聯袂四大全球頂尖知名商學院,20位國際頂級商學專家學者,集20大全球化標桿企業,專注提升企業CEO三力,賦予CEO更廣闊的國際視野、更豐富的前沿技能和更高端的全球戰略,幫助他們從容應對當前多變的商業環境,助力企業實現全球化布局,尋找新的戰略增長點。